“国家重点实验室”之“清华大学微纳结构光电子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11-18 阅读次数:27457
黄 翊 东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学会(IEEE)的高级会员,ACS Photonics杂志副主编。
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致力于纳结构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带领研究小组在光子晶体、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器件、量子通信光源以及硅基光电子集成器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张巍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特别研究员
张巍的研究方向是面向量子信息应用的光量子器件。近年来,面向量子信息技术的实用化发展系统开展了基于光纤和硅光子器件的光通信波段量子光源研究。充分利用光纤光学技术实现了多种双光子量子态的产生,形成了光纤量子光源的完整解决方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量子光源设备并发展成为产品。同时利用自主制备的硅波导器件论证硅光量子集成在发展量子光源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实现光通信波段量子光源芯片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也为发展全功能集成的光量子芯片提供了可靠的量子光源解决方案。工作期间发表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中国光学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冯雪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光电子研究所 副教授
近年瞄准信息光电子领域的前沿,以实现新一代集成光电功能器件为目标,从基础理论和基本物理现象入手,在集成光学轨道角动量器件及硅基光子集成回路和器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1.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硅基光学微环构成高速轨道角动量动态编码/解码器,并给出了在集成芯片上通过轨道角动量编码实现高速无线光通信的解决方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轨道角动量编码用于片上无线光互连的研究工作,并在2012年12月被Laser Focus World作为Newsbreaks报道;分别实现了纯态轨道角动量模式在-4~4阶和叠加态轨道角动量-5~5阶的动态调控均为已有报道中调节范围最宽的结果,比已有其它结果可调范围增加近一倍(-4~4 vs.-2~2)。
2. 提出了物理可实现的有限维 “准轨道角动量态”和“准角态”概念,基于此概念可以实现系统复杂度与矩阵维度无关的高维矩阵变换方法,目前实验上已经实现了24维的任意矩阵变换并有望进一步实现新型光量子操控、OAM光束的检测和产生等功能。
刘仿 清华大学电子系特别研究员 终身副教授
刘仿博士在表面等离激元(SPP)纳结构光电子器件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作为清华方面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以骨干身份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计划项目。
刘仿近几年在自由电子与微纳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切伦科夫辐射需要极高电子速度这一科学界几十年来的难题,同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集成自由电子光源。
崔开宇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光电子研究所 副教授
博士/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方向为光子晶体无源、有源器件及其在集成芯片上的应用。实现了尺寸最小的宽带光开关,同时是InP基有源光子晶体刻蚀深宽比记录保持者;留校工作后,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声晶体前沿研究,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大于6GHz声子频率的纳米臂微腔。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骨干承担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
光声晶体通过微纳周期结构同时形光子与声子的带隙,进而局域光子和声子形成光声微腔。利用光声微腔,可以通过输入光场操控机械振动。利用光声晶体可以实现芯片上的“光制冷”。该方法甚至可以将整个系统致冷至量子基态,在芯片上实现不含声子的“超冷”真空态。这一实验结果意味着目前依赖于大型复杂、高真空制冷环境的高精密测量、量子操控等可以在具有实用性的芯片上实现。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