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刘文清院士、徐红星院士、周朴研究员、戴世勋研究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20-12-03 阅读次数:38051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决定指出,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由党中央、国务院联合授予,每五年评选表彰一次,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学会副理事长刘文清院士、会士徐红星院士、王大珩光学奖获奖者周朴研究员、高级会员戴世勋研究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刘文清

现任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首席科学家。201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近30年来,刘文清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他成功将光谱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开拓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发展了高灵敏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了系列先进环境监测设备,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


徐红星

武汉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

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杂志引用125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4篇,h因子55。他已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作为会议主席组织了十余次国际著名学术会议,担任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或程序委员会委员;曾任NanoscaleOptics Express副主编,任NanophotonicsFrontiers of Physics等期刊编委;2014-2016年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受邀撰写邀请综述十余篇,包括Chemical ReviewsMaterials Today等,受邀出版专著《Nanophotonics: Manipulating Light with Plasmons》。 

他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等,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周朴

目前主要从事大功率光纤激光与光束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光纤激光非线性效应调控、特殊波长激光产生与级联泵浦、多路激光相位控制、阵列光束传输与效能评估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on Quantum Electron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在大功率光纤激光研究方面,面向应用需求,他与课题组成员研制出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全光纤线偏振光纤放大器(窄线宽和宽谱)、特殊波长掺镱光纤激光器(短波和长波)、超荧光光纤光源、随机光纤激光器、全光纤单频掺铥光纤放大器等多种类型的光纤激光器/放大器,输出功率均为目前公开报道的最高值。在光束合成研究方面,他运用最优控制算法对多路激光的相位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多路光纤放大器相干合成,“国际相干放大网络”计划报告将其列入三种相位控制方法之一;他提出阵列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国际同行评价该方法是最佳准则(原文为“The best measure”);他与课题组成员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光纤激光相干合成千瓦级功率输出,后又实现多路激光共孔径相干合成2千瓦级功率输出、光束质量近衍射极限,在同等输出功率下效率高出国际同行12个百分点。

上述工作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形式发表,相关成果2次入选中国激光杂志社评选的“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提名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杂志评选的“全球光学重要成果” (Optics in 2014)。


戴世勋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宁波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红外材料及器件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委员、《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戴世勋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等30多项,在Laser Photon.Rev.、Opt.Lett.等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50余篇,近5年在硫系玻璃领域每年发表SCI论文数量居全球研究机构第一。授权发明专利52件,出版专著3部,制定国家标准3项。带领团队成员在红外硫系玻璃材料及器件的应用基础和中试研发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发明了大口径高质量硫系玻璃制备的关键技术,并发明了多波段的新型硫系玻璃体系以及红外硫系玻璃条纹和缺陷表征、应力和损耗测量的方法。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硫系玻璃产品各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第二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戴世勋带领实验室团队成员全力投入到硫系玻璃生产工作中,春节期间紧急生产了10000余片硫系玻璃产品,满足了5000余套不同口径红外测温仪的装配,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浙江新闻等媒体广泛报道。所在实验室获得2020年宁波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