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王大珩光学奖获奖人简介
发布时间:2022-06-02 阅读次数:32288
1.中青年获奖者(4名)
北京大学 何琼毅教授事迹简介
何琼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理论研究,在量子纠缠检测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工作;其中,对量子导引的一系列原创性研究在本领域具有了较高影响力和显示度。同时,提出的量子存储保真度判据、定义的平面压缩态及其实现干涉相位精密测量方案、多体量子导引存在判据和分配约束原理、利用传递可分态建立多方量子导引方案、利用多模量子导引远程制备非高斯态等多项理论工作被实验采用或证实。在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入选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入选2017年度“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小组副主任等学术服务。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薛鹏事迹简介
薛鹏,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前沿研究,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在多种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行走的理论方案,得到了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的实验证实。随着在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搭建了实验平台,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在量子行走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前沿实验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的评价与关注。迄今在Nature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及Optica等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123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近4000次,4篇入选ESI高引论文及热点论文,3篇入选封面论文,并有数篇当选2017、2020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和202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做了近百次的大会报告(包括keynote报告)。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参与学术服务与建设方面的工作,担任第一届中国光学学会光量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及2018-2021年度AQIS组委会成员及分会主席,CLEO 2022技术委员会成员等学术兼职。承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李学龙教授简介
李学龙,男,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光电与智能研究院院长、首科。发展了信容理论,专注于智能光电、多模态认知计算、涉水光学的技术,推动了在临地安防场景中的应用。承担了航空、航天、海洋、兵器等行业的系列科研任务,任某测绘卫星高光谱相机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某光学卫星高光谱成像仪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等。成功主导了我国首台多分辨率相机样机、首套全海深光学成像系统的论证和研制,相应促进了光学影像分析的发展。任《中国科学》《光学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编委,发起创建了陕西省海洋光学重点实验室、全国海洋光学高峰论坛、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海洋光学专委会,积极促进了行业的理论和应用的进步。
王文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他于2010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激光尾场电子加速器和紧凑型辐射源,更擅长实验物理。他在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2016年,通过级联激光尾场的能量啁啾控制,实验获得了世界最高亮度电子束,首次接近了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所能获得的电子束亮度。2021年,首次在单级激光尾场中获得了国际最低能散(2‰)的近GeV电子束。同年,他和同事国际首次基于激光尾场电子加速实现波荡器自发辐射的非线性增益放大原理验证,这被评价为“在激光尾场加速和紧凑型自由电子激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他获得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2016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9年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荣誉。
2.学生获奖者
北京大学 方一奇同学事迹简介
方一奇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刘运全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强时空结构光场驱动下原子多光子电离和高次谐波产生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引入结构光场的时空模式,为原子分子和强激光场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自由度,揭示了光场的时空分布与强场物理过程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强场物理中光子角动量的测量、转换以及调控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方一奇同学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和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篇。曾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校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第八届五校联盟博士生论坛口头报告一等奖”,“北京大学现代光学所所长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北京工业大学 张帅同学事迹简介
张帅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腔激光器研究,成果突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系统地分析了模式耦合作用对微腔激光器激光特性影响,并结合金属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增强作用,实现了激光模式调控,完成了单模回音壁激光器件的制备和扩展应用。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S Sensors、Optics Express、Nanophotonics和Nanoscale等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为中科院一区TOP期刊。曾荣获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创新奖学金”、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项。
北京交通大学 赵子进同学事迹简介
赵子进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方面的研究。通过甄选材料、器件结构设计及制备工艺的优化,制备出一系列光谱响应范围可调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提高了器件的响应速度和探测率,并将制备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成功应用于血氧饱和度与心率监测、成像、光控开关等领域。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Science China Chemistry、Nanoscal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发表9篇SCI论文。其中4篇被ESI高被引论文收录。授权1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曹镛院士、德国科学院Karl Leo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龚雄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正面评价,累计被引次数为360余次(谷歌学术)。曾荣获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项目,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交通大学“三好研究生”、第八届新型太阳能材料学科技术学术研讨会“优秀墙报奖”等荣誉。
北京理工大学 黄博同学事迹简介
黄博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基于相关滤波和孪生网络的目标跟踪关键技术,创新性地借助非线性核、迁移学习、对抗学习等机器学习理论,提升跟踪算法的鲁棒性和实时性,并解决复杂场景下的跟踪科学难题。现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IEEE TNNLS、IEEE TCYB、IEEE TMM、IEEE TCSVT、IEEE IoT-J、PR、ICCVW、AAAI等高水平期刊或会议,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8篇,最佳会议论文1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软著3项。同时,还多次担任IEEE TCSVT、Neurocomputing、CVPR、ECCV等SCI期刊或顶级会议审稿人。曾获ICCV 2021Anti-UAV Workshop & Challenge国际挑战赛冠军、光电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首都高校“挑战杯”一等奖、研究生数学建模全国三等奖、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基金等荣誉。
长春理工大学 亢玉彬同学事迹简介
亢玉彬同学,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III-V族GaAs基,GaSb基半导体材料外延和光电探测器器件研究,成果突出,在该领域已有一定显现度。2021年,他开创性地提出采用“剪切应力工程”技术通过WZ相和ZB相的原子排布差异形成剪切应力使得原子发生重排,消除GaAs纳米线中的WZ相和缺陷,解决了III-V族纳米材料相控制的技术难题,最终实现整根纯ZB相GaAs纳米线。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ACS Phot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Vacuum、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和CrystEngComm等发表科研论文18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国家发明专利2篇。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一等奖”、长春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重庆大学 曹玉龙同学事迹简介
曹玉龙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超快激光孤子动力学与超快测量技术研究。实现超快激光多维度的精密快速调控与该过程中多光学参量的实时表征,在揭示超快激光丰富的瞬态非线性现象同时,探究影响超快激光极致调控的核心参数。在超快激光器中提出“光”控“光”的调控手段,提出全光自同步的超快激光时频参数实时测量技术、发现光孤子的三种形成新途径与超快激光波长可连续扫描特性,提出仅需单轴扫描的超快三维显微成像技术。目前,在Photonics Research、Physical Review Applied、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Optics Letters 和 CLEO、NLO、OECC等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37篇,其中通信或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获批3项,主持完成重庆市科研创新项目1项。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重庆市“创新能力提升先进个人”、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西南赛区一等奖”、AFL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及口头报告”、重庆大学“十佳学术之星”等荣誉。
电子科技大学 韩嘉悦同学事迹简介
韩嘉悦同学,博士研究生,申请人主要从事二维材料/有机光电器件的制备与研究,包括光电探测器、红外上转换探测成像器件、光电存算一体化器件等。该研究方向是探测、物联网、人工智能、柔性可穿戴电子等多项当今热门领域的研究核心。在该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2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3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封面论文2篇;共引用160余次;研究成果被中国光学、Materials View China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现为《Scientific reports》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专利4项;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秀”、“光电杰出学生”等荣誉。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
复旦大学 胡昉辰同学事迹简介
胡昉辰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速光通信研究,成果突出,在该领域已有一定显现度。他通过对光通信器件、算法、系统的协同创新与设计,突破了泛光无线通信系统的速率瓶颈,实现了三个国际领先的通信速率记录:(1) 基于硅基LED的24Gbps可见光通信;(2)深紫外波段2.4Gbps的高速通信与正负9°的广角无线光通信;(3)基于超辐射二极管的3.8Gbps的高速无线光通信。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Opto-Electronic Advances、Photonics Research、PhotoniX、Optics Express等,以及通信领域顶会:OFC、IEEEGlobecom等发表科研论文45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1篇被选为封面论文,1篇被选为SPIE Photonics West 2020最佳学生论文。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卓越博士生科研促进计划”资助、第二届全国光子技术论坛优秀口头报告奖。
国防科技大学 叶俊同学事迹简介
叶俊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由腔光纤激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突出。他研究了自由腔光纤激光在多重非线性条件下的传输特性,阐明了自相位调制、反四波混频和色散效应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发现了群速度色散辅助的反四波混频这一新的物理机制;研制的高功率光谱可定制超荧光光源和单级随机光纤激光均实现了当前国际公开报道的最高输出功率。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在PhotoniX、Photonics Research、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Advanced Fiber Laser Conference等高水平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7篇,以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曾获湖南省光学科技进展奖一等奖(排名第2)、HPLSE 2021“神光”国际研究生论坛最佳口头报告奖、AOPC 2021“优秀青年论文奖”以及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资助等。
王若星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纳米光子学、超材料/超表面领域的基础创新与关键技术研究。在解决生成三维矢量任意拓扑结构光、太赫兹波同步偏振检测等科学难题上,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理论和实验取得突出成果,在发展光波与太赫兹波矢量全息与光场调控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Nano Letters、Laser Photonics & Review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发表科研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9篇,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学者积极评价,两次应邀做国际会议报告,并受邀担任光学知名期刊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审稿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唯淞同学事迹简介
赵唯淞,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聚焦于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计算成像、深度学习、生物信息学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发表学术论文。他首次实现纯数学计算突破光学系统的物理极限,结合自主研发的超分辨结构光显微系统,实现目前活细胞光学成像方法中分辨率最高(60 nm)、速度最快(564 Hz)、成像时间最长(1小时以上)的模态,被评为“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参加国外重要学术会议邀请主题报告1次。授权中国专利3项,申请国际专利8项。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百优毕业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张笑天同学事迹简介
张笑天同学,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冷原子在光学腔中的实验调控研究。2021年,他基于光学腔中的超冷费米量子气体实验系统实现了超辐射相变,首次揭示了量子统计在稳态超辐射量子相变中的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Science》上,被审稿人评价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实现利用光子媒介的相互作用来探索长程相互作用费米子多体物理的量子模拟铺平了道路。” 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知名期刊Science、Optics Express上各发表1篇。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
华中科技大学 曾少宁同学事迹简介
曾少宁同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零能耗热管理织物研究。基于辐射制冷原理,与合作者共同研发了具有形态分级结构的光学超材料织物。超材料织物具有~92.4%的太阳辐射(0.3~2.5 μm)反射率和~94.5%的中红外大气透明窗口(8~13 μm)发射率。与棉相比,超材料织物可实现人体皮肤降温近5°C。且其工艺流程与现代纺织设备相兼容,可实现高效低成本的产业化应用,并具有优异的可穿戴性和实用性,可服务于智能服饰、特种行业、户外运动、家居生活等众多场景。相关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Science,申请发明专利15项。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银奖。
吉林大学 胡志勇同学事迹简介
胡志勇同学,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飞秒激光微纳制造和微纳光学的研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突出,提出了预补偿校正技术和DRS扫描策略,实现了飞秒激光直写范围和加工效率的提升,使跨尺度复杂真三维微光学器件的高精度、快速制备成为可能。设计并制备了目前尺寸最小的微型复眼相机,实现了微尺度下动态目标的实时探测、重建和追踪,在片上显微镜、医疗内窥镜和微型机器人视觉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迄今为止,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已成功结题并被评为优秀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Laser Photonics Review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Optics Letters等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其中1篇被Laser Photonics Reviews选为封底论文。以除导师外第一作者身份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已获得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励志研究生荣誉称号”、“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自立自强大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20余项。
暨南大学 欧阳旭同学事迹简介
欧阳旭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飞秒激光加工、多维光存储技术。他揭示了纳米颗粒对不同拓扑荷的涡旋光束产生吸收差异从而形成螺旋二色性(Helical Dichroism, HD)的新物理现象,在纳米尺度下实现了轨道角动量、偏振、波长及三维空间的六维光信息复用存储技术,该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迄今为止,他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 Nanoscale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以主要作者身份在Science Bulletin、Nano Letters、Opto-Electronic Advance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合作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项目1项,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南京工业大学 叶文鹏同学事迹简介
叶文鹏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离子型有机室温磷光的研究,在蓝色磷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2021年,他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发色团限域”策略,实现了长寿命、高效率的分子态蓝色室温磷光,该成果被Nature期刊选为研究热点进行报道。迄今为止,已发表科研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发表研究论文3篇。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曾荣获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南京理工大学 钱佳铭同学事迹简介
钱佳铭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超快三维光学三维传感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研制出高时空分辨率的快速三维成像系统,实现精度45微米、速度50Hz的快速、普适、高精度、全方位三维面型重建与检测;面向高速瞬态场景的三维重建,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几何约束绝对相位展开、彩色编码条纹解耦等一系列单帧结构光三维成像方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单帧结构光“高精度、无歧义、可量化”的三维成像。迄今为止已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o-Electronic Advances、Optics Express等国际光学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2篇被选为期刊封面文章,研究成果多次被Light、優睿科(EurekAlert!)、中国光学等亮点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2项,获日内瓦国际发明专利金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5次(其中一次为邀请报告),曾获光学与光子学国际会议“最佳学生报告奖”、西部光子学会议“优秀学术论文奖”、光学成像与显示会议“最具人气海报奖”。多次参加学术、科技、双创类竞赛,曾获首届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最佳路演奖等奖项,获国家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CASC)一等奖学金等奖学金,获评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奖章”、“瑞华杯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博士培养对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南开大学张平同学事迹简介
张平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光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发现了拉比振荡中存在手性的相位演化关系,并在光子晶格系统中构造了失谐量可调的拉比振荡,进而将这种手性演化规律体现在了拉比振荡的相干关系上;其次,在理论上发现类艾里波包可直接用于径向加速的构建,从而建立了这两类受到广泛研究自加速效应的统一,并在实验上利用非线性光脉冲传输平台论证了这一结果,实现了峰数可调的自加速脉冲,为光脉冲的精确控制、频率转换与信息编码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Physical Review A等国际重要物理与光学类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发表会议文章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学国际高水平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文章2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开大学周恩来奖学金提名奖、南开大学研究生优秀学生、南开大学研究生三好学生、南开大学公能奖学金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清华大学 吴佳琛同学事迹简介
吴佳琛同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曹良才教授,主要从事无透镜计算光学成像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出一种无需校准单次曝光即可成像的无透镜成像系统,采用菲涅尔波带片将自然光编码为全息图的形式,通过压缩感知算法消除了全息重建固有的孪生像噪声,实现了无孪生像的高质量图像重建。并进一步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为超薄相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和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1篇被选为封面论文,2篇入选Optics Letters期刊Editor's Pick。曾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中日友好NSK机械工学优秀论文奖”、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生论坛“最佳张贴报告奖”、光学前沿在线:光学成像与显示会议“最佳电子海报奖”、第四届“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最佳学生报告奖”。
山西大学 史少平同学事迹简介
史少平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质量强量子关联非经典光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成果突出。2018年,他通过分析压缩光源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现了压缩度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精确拟合,获得了国际领先的高压缩度压缩光源。2020年,他提出频率梳辅助控制方案,利用相位调制与载波同步技术,制备与纠缠边模同频同相的相干辅助光束,实现了纠缠边模的高效分离与稳定控制,将基于单模压缩光源的边模纠缠度提升至10dB,并进一步开展了大容量通道复用量子密集编码通信及量子隐形传态网络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s Letters、Frontiers of Physics、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和Laser Physics Letters等发表科研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山西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
深圳大学 王聪同学事迹简介
王聪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二维材料调制器研究工作。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充分研究了光场、热场和电场三种方式调控二维材料折射率实现光调制的功能器件,对于热光调制器,实验间接证明硼烯材料在超越石墨烯热特性的潜力,符合相关理论模拟研究成果;对于全光调制器,提出泵浦探测技术可充分发挥低维材料的超快载流子特性,在实现高速低耗功能器件领域具有潜在优势。目前为止,在《ReportsOnProgress inPhysics》、《Opto-ElectronicAdvacans》、《LaserPhotonicsReview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高被引论文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参与组织中国光学学会未来科学家论坛和教育部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2020年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国际交流计划在丹麦技术大学交流访问。
四川大学 李睿同学事迹简介
李睿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液晶光学器件方面的研究,包括液晶透镜、LCoS显示器、2D/3D可切换显示器等。设计及制作了多种大口径、高光焦度液晶微透镜,微功耗、高帧率的彩色LCoS显示器以及紧凑型集成成像2D/3D兼容显示器。迄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1篇被选为封面文章。在读期间,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军委装备发展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四川大学“优秀学术之星”、四川大学“九洲”奖学金、四川大学“华为”奖学金、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多项奖励与荣誉称号。
苏州大学 黄于同学事迹简介
黄于同学,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动力学和光子储备池计算研究,研究成果处于相应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发表科研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1篇被Advances in Engineering (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博士期间主持江苏省科研创新项目1项。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二等奖”。
天津大学陈勰宇同学事迹简介
陈勰宇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于超表面的可调谐太赫兹波功能器件研究,成果突出,在该领域已有一定显现度。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1篇,被引6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Laser& Photonics Reviews、ACS Photonic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一篇被选为内封面论文。受邀担任Photonics Research、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Applied Optics等期刊审稿人。曾获得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武汉大学 戴琦同学事迹简介
戴琦,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光学超构表面研究,取得了众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1)系统研究了电介质超表面中的磁共振现象,设计出首个基于超构表面的全空间激光随机点云;(2)提出基于单胞元纳米结构超构表面的光谱、偏振、相位三操控原理,有效提升了超构表面的信息存储密度以及安全性;(3)创造地将超构表面与信息加密技术相结合,大幅提升了信息加密超构器件的安全性。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Applied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以主要作者身份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Nanophotonics、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8篇合作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批国家发明专利7项。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二等奖”、“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二届军用光电技术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多种奖项。
西安交通大学 董星亮同学事迹简介
董星亮,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于金刚石空位色心的自旋-机械混合量子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该领域前沿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提出在自旋-光力晶体混合系统中实现非常规的量子声-物质相互作用。通过引入位置依赖的激光驱动打破能带结构的时间反演对称性,实现了可调谐的手性自旋-声子耦合。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物理学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Physical Review Research等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曾荣获西安交通大学“金海湾社会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全国量子科学与技术学术会议“最佳张贴海报奖”,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类项目1项。
浙江大学 张龙同学事迹简介
张龙同学,博士研究生,致力于高性能硅光微腔及片上光谱仪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包括:(1)2021年,突破常规设计思路,打破单模条件制约,提出了利用展宽波导模场调控降低波导损耗的方法并实现了<0.1dB/cm的超低损耗硅光波导,首次在标准CMOS工艺下制备实现Q>107创世界记录超高Q硅光微腔;(2)采用宽/窄滤波器级联设计,成功研制了分辨率高达5 pm的片上光谱仪,达到迄今最好水平。已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cs Research和Opto-Electronic Advances等光学领域著名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2篇第一作者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1篇入选为Photonics Research期刊2020 Top 10 Downloads。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2次,论文被选为2021年度亚洲光纤通信与光电ACP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曾荣获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三好研究生、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 刘正昊同学事迹简介
刘正昊同学博士期间研究方向是量子信息,专注于使用光学系统进行量子力学基础和量子模拟的实验研究。他发展了高保真度双光子双线受控门、基于光学分束器和光场调控的多模式干涉仪等技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不依赖于辅助指针的量子弱测量技术。他的代表性成果包括首次实现光量子信息掩蔽、观测到两只“量子柴郡猫”之间的诡笑交换、光学模拟拓扑量子计算的容错和通用特性等。他已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X Quantum,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和PNAS 等在内的国际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并受邀为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学学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撰写综述文章。他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ASC 奖学金、PFUNT 五校联盟博士生学术论坛口头报告一等奖,在2021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进入全国前30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 邹婷婷同学事迹简介
邹婷婷同学,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飞秒激光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包括飞秒激光对金属、半导体、二维材料表面的形性调控研究。2020年,她首次提出利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刻蚀实现亚波长光栅结构还原氧化石墨烯快速高质量制备的新方法。这项工作首次证实了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微纳结构能有效调控材料光电特性,有望拓展于更多种二维材料表面高效高精度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光电性质研究,相关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世界科技研究新闻资讯网、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迄今为止,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no Research、Smal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photonics和Optics Express等发表论文共计13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1篇被评选为封面论文。受理发明专利3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优秀奖”、“大恒光学奖奖学金特别奖”、“三好学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长春光机所“优秀成果奖”和“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东北赛区”一等奖等荣誉。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王飞同学事迹简介
王飞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光信息感知方面的研究。在学期间主要围绕如何将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物理模型与神经网络相融合,以解决传统基于数据驱动深度学习的计算光学成像方法中普遍存在的训练数据获取困难、泛化性及可解释性差等关键科学挑战,在单像素/鬼成像、相位成像等典型问题中进行原理验证,并成功在外场条件下实现公里级目标的快速三维成像,提升极低采样率、极限灵敏度下的多维度、高分辨观测能力。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两篇被引次数超过100,一篇被列为ESI高被引论文。曾荣获中国激光杂志社“主编推荐奖”、第七届光学仪器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