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王大珩光学奖获奖人简介

发布时间:2024-01-19 阅读次数:4144


1.中青年获奖者(4名)


王剑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23)、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8)。研究领域为集成量子光学,光量子芯片物理、技术与应用,包括关键集成量子器件与硬件、大规模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离散-连续混合量子芯片、光子-离子/原子混合集成芯片、复杂量子纠缠体系制备与调控和量子算法物理实现等,并开展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网络等前沿应用的研究。在包括Science (3篇) 、Nature Physics (5篇)、Nature Photonics (4篇)、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Nature Review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Science Advances、PRL和Optica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CLEO postdeadline论文5篇。担任Nature Review Physics期刊顾问委员会成员,担任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Commun.、Light、PRL、PNAS等杂志特邀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2030科技创新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等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曾获得杨振宁奖(2022)、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奖(2023)、饶毓泰基础光学奖(2019)等。



杨青,女,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极端光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2020-2023任之江实验室类人感知研究中心主任,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奖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片上超分辨成像和内窥镜。2001年6月浙江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德仁院士,2006年6月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受聘于浙江大学,2013年12月晋升教授。曾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工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201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2018)、光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世界先进材料奖(2018)、Science Bulletin优秀编委(2022)等奖项和荣誉。在Nat. Photonics, Phys. Rev. Lett.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90篇,SCI 他引5000余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在SPIE Photonics West 等国内外会议作特邀报告70余次。任 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等职;组织承办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Optics and Photonics、Photonics Asia、Advanced Photonics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和西湖光电子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田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强场超快激光物理研究,在激光驱动辐射源领域做出了系列创新贡献,实现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这种光子准粒子的相干辐射放大,被《自然》评价“这一原理超越了现有的电子(辐射)技术”,发展了超快强激光驱动微金属丝获得高转换率、高重频、高脉冲能量太赫兹辐射源技术;发现激光锁相电子加速机制,被采用解决了“真空中激光电子加速”这一科学难题,发展了波导耦合太赫兹电子加速新方法在波导管内5mm距离实现了超越MeV量级的能量增益,提出并发现了相对论光场作用下等离子体阴极阿秒电子脉冲发射原理,以通讯作者等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完成了软X射线束线建设重要任务,2017、2019和2021年三次入选中国光学年度十大进展,2021和2022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曾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等。


2.学生获奖者


郑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王剑威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光芯片在量子通信网络方面的应用。其中,“具有纠缠修复能力的多芯片高维量子网络”工作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该工作发展了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级制造、片上多维混合复用量子调控等关键技术及核心器件,提出一种高维量子纠缠自修复方法,可快速恢复在复杂介质传输中已退化的高维纠缠,实现了多芯片高维纠缠量子网络,为进一步构建大规模可实用化量子网络开辟了新路径。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并获评优秀报告。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所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皮大普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刘娟教授,主要从事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方面的研究。在彩色全息显示和曲面全息技术的研究中,提出彩色复用编码方法和曲面全息图快速生成算法,并取得突出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周立伟院士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单场亚军和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华为光华之星赛道二等奖等荣誉。



兰桂莲同学,博士研究生,围绕光谱探测芯片及系统研究领域,开展了器件基础理论、材料制备、实验设计及工艺集成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对称耦合增强的新方法,发展了基于可调谐表面等离激元的光谱调制及增强探测器件,将调制效率和工作带宽均提升至目前文献报道相关器件的最高水平。以第一/共一作者在Laser&Photonics Review、Optics Express等光学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主持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第十四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为奖学金一等奖、第五届国际光子学与光学工程会议“最佳报告奖”等多项奖励及荣誉。



赵秋妮,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太惠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感与光电探测技术。在该研究方向,申请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已顺利结题;作为学生骨干参与自然基金重点、面上、YY重点基金、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含中科院一区SCI Top论文8篇、(内)封面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ESI热引论文1篇,其它排名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9篇;个人谷歌学术总引用2325次,H因子2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其中授权专利12项。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光电杰出学生等荣誉。



王涛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周朴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超快光纤激光产生及高功率放大。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国际先进光纤激光(AFL)学术会议Post Deadline论文,荣获2021年UltrafastX国际会议最佳海报奖、2022年AFL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和2023年全国光子技术论坛最佳论文奖。目前主持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项,曾获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光华奖学金等奖励,多次荣获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学员,研究系列成果获2022年湖南省光学科技进展奖。



张旭东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宋清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介质连续域中束缚态超表面的光辐射调控。其中“谐振超表面手性辐射”工作发表于Science,并被评价为“高纯度手性微纳激光的首次演示”。该工作利用手性准连续域中束缚态模式对不同手性局域态密度的增强和抑制效果,实现了具有高Q值、高方向性和高纯度的手性辐射,促进了手性光源在光子系统和量子系统中的应用。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激光杂志社青衿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春晖创新创业奖学金、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奖等奖项。



潘晟哲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吴健教授。研究方向聚焦强场分子超快动力学,结合光场时频域精密操控和电子-离子多体符合测量技术,发展基于偏振旋转光场的分子超快秒表,实现了分子单电离解离、拉比振荡、阈上双电离、平行与垂直多光子跃迁等超快动力学的时间测量与调控。在国际高水平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Ultrafast Science等发表论文18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在领域内重要会议上作口头报告6次、海报展示6次,并获得最佳海报和优秀快闪报告奖。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和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资助。



蒲锐,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导师为詹求强教授蒲锐主要从事光学调控上转换荧光及其超分辨显微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发展了系列具有简便、高效、通用优势的上转换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与技术。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Letter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光学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5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其他文章8篇。近年来获2023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联赛总决赛一等奖、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



李翱东同学,博士研究生,2018年和2023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和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导师为陈林教授。李翱东同学近年来针对非厄米系统中环绕奇异点的非对称模式转换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实现了高效率、双偏振以及多模式的非对称模式转换光波导结构,致力于利用非厄米物理指导和设计具有新功能的微纳光子器件。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一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两篇,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一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此外,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综述,回顾了各种纳米光学系统中与奇异点研究有关的最新进展。



皮明权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郑传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片上红外气体传感器。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导师外第一署名在ACS Nano、ACS Appl. Mater. Inter.、Sensor. Actuat. B: Chem.、Opt. Lett.、Opt. Express等期刊发表论文14篇(被SCI检索13篇,含中科院一区5篇,二区4篇)。申请发明专利8件,获得授权5件。其中,“具有超越自由空间的超高限制因子的超宽带中红外硫系玻璃悬浮纳米脊形波导气体传感器”工作在ACS Nano发表,并被选为封面文章。该工作利用硫系玻璃悬浮脊形波导调控光场,将气体传感芯片的工作带宽拓展至3.2−11.5 μm,限制因子达到了128%。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吉林银行奖学金、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奖励。



刘志峰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王慧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量子空域纠缠调控。其中,“两光子双自由度HOM干涉及全同粒子交换相位的测量” 工作在Phys. Rev. Lett.发表。该工作基于高效的轨道角动量调控技术,首次系统实现偏振和轨道角动量16个完全超纠缠Bell态的双光子干涉。在双光子干涉中,干涉曲线的特征由入射态的对称性决定,其中谷对应对称态入射,峰对应反对称态入射。16条干涉曲线结果与理论预言若合符节。研究组在双光子干涉过程中通过引入新的辅助自由度,实现了粒子交换相位的直接测量。通过为双光子引入一个额外的自由度来扩张希尔伯特空间能够将原本不可直接测量的初始自由度中的作为全局相位的交换相位变为可以方便测量的扩张后的两个自由度中的内部相位。该成果不仅为更宽广的量子干涉的应用铺平了道路,而且通过引入新的自由度扩张希尔伯特空间发展了新的测量技术。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江苏省光学学会做口头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南京大学冯端奖学金。



姚肖康同学,博士研究生,师承黄维院士和安众福教授。研究工作围绕着分子组装策略实现单分子态室温有机磷光开展,在提高材料的磷光性能和拓展材料的功能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Sci. China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5篇。此外,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二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优秀墙报奖、“光电子、材料与能源”国际研讨会(iSOME-2022)墙报铜奖、第五届全国分子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优秀墙报奖、南京工业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等荣誉近20项。



王博文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于计算光学反演的远场超分辨成像探测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在Defence Technology、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Optics Letters、Advanced Photonics Research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入选期刊封面文章及编辑精选论文,谷歌学术引用量580次。相关技术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国防专利1项,通过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4次,3次作专题特邀报告。曾获评国家奖学金,人民网奖学金,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一等奖、积分赛冠军,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江苏省最美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王孜腾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陈志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场调控,特别是基于拓扑理论的光学微结构设计和拓扑基础理论的研究。代表成果包括首次提出并实现由子对称性保护的拓扑态、首次实现p轨道的高阶拓扑绝缘体等。这些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Physics、eLight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将进一步推动拓扑光子学及其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和新一代拓扑光子器件的研发。曾在国际光学会议Advanced Photonics Congress 2022做邀请报告,在国际光学会议CLEO 2023做口头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南开大学研究生“南开十杰”荣誉称号、南开大学一等公能奖学金、南开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等奖项。



刘少峰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孙洪波教授和林琳涵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微纳制造及光操控。博士期间针对半导体等无机材料三维制造的技术难题,提出光激发诱导化学键合和光诱导分子-配体交联两项全新原理的3D打印技术,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论文2篇。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2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3年美国光学学会年度光学进展等,并获得Nature、Science等期刊亮点评述以及Phys.org、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曾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研究生“学术新秀”、国家奖学金、王大中奖学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一等奖学金等。



程艳玲同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于浩海教授。主要从事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方面的研究,采用一种新型激光产生机制,通过声子工程量子化调制电子跃迁,在硼酸钙镧系列晶体中实现了远超增益介质固有荧光光谱的激光发射,阐明了其关键结构基元,并制备出高功率高效率的黄橙光器件。迄今为止,在国际高水平期刊Light:Science Application、Small等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一作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4项。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参加第六届光学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做青衿奖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连续获得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



王云飞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山西大学马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冷铯原子量子气体制备与基于相互作用玻色气体动量晶格的量子模拟研究。其中,相互作用玻色量子气体局域化相变工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选为编辑推荐并被Physics杂志亮点报道。该工作在相互作用可精确调控的超冷玻色量子气体中人工合成了一维动量晶格,通过引入准周期调制的无序势,证明了一维系统中存在相互作用可控的迁移率边,为未来在无序系统中实现相互作用可控的量子输运和量子相变提供了借鉴。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发表学术论文4篇。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西大学“优秀研究生”。



俞丹英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袁璐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合成频率维度的拓扑光子学和光子学局域效应。其中,“合成频率维度中的1维莫尔晶格”工作在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全息淬火动力学:在合成维度中测量拓扑相”工作在期刊《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发表,“人工合成空间中的光局域调控”工作在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发表。这些工作共同组成了对光子频率自由度存储和传输的调控,为未来实现可调可控的、多功能性的、便于集成化的光学器件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案。此外,曾获得2023年中国激光杂志社“青衿奖”、3次国家奖学金、2次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博士生奖研金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刘淑斌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李磊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阵列相机的计算成像系统以及其与医学成像显微镜的交叉领域。以第(共)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PhotoniX、iScience等期刊发表4篇文章。其中,“计算变焦全景并行相机” 工作在PhotoniX发表, 并被公众号前沿报道。该工作利用深度学习方式在不额外增加硬件的前提下实现了边缘视场的变焦成像,在未来宽域、高分辨成像场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分别在光学顶会CITA 2021和COPMD 2023做口头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全美数学建模二等奖、男子田径百米亚军、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



罗成招,2023年7月于苏州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3年8月留校加入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并评为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主要从事高分辨新型显示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发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Small等SCI期刊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论文总影响因子超100;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授权1项,国际专利PCT 1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获苏州大学荣誉奖学金;主持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赛一等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获国赛金奖。



邹德峰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宋有建教授和胡明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亚飞秒时间精度的光孤子分子动力学表征及其调控研究。提出了稳定态光孤子分子的噪声模型;突破了振动态光孤子分子全光同步关键技术;实现了混沌态光孤子分子的定向调控。迄今为止,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Optica、Laser & Photonics Reviews、Ultrafast Science和Optics Expres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篇。曾荣获2023年Light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一等奖和2022年ICOCN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奖项。担任Optics Letters和Results in Physics等期刊审稿人。



冯超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程鑫彬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学器件的多维光场调控机理与制造技术。目前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Nanomaterials, ACS Photonics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用于琼斯矩阵六通道高效率调控的双原子超表面” 工作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1)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发表, 并被选为封底文章。该工作提出了基于双原子超构表面的高效率、高分辨率琼斯矩阵六通道解耦调控新机制,突破了传统光学超构表面操控光场偏振态无法兼顾光学效率、空间分辨率与琼斯矩阵可控通道数目的瓶颈科学问题,在超紧凑的光场多维度联合调制中具备优秀潜力。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第十八届全国激光技术与光电子学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在2023年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做张贴报告并获得“优秀学生报告”奖。曾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同济大学麦斯特奖学金。



代尘杰同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李仲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式超构表面光学器件,基于水凝胶纳米微腔架构实现了动态印刷、动态全息显示、光学图像处理等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至今,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累积影响因子约140,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5项)。曾荣获武汉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黑鑫磊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李蓬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磁子构建混合量子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自旋-磁振子-机械混合系统中增强的三方相互作用” 工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该工作利用自旋和微磁体之间的相对位移构建了自旋-磁子-声子三种不同自由度的直接相互作用,并利用参量放大的方法对耦合强度进行增强,在未来大规模量子信息技术以及量子模拟的实现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第十一届固态量子计算国际研讨会(IWSSQC2023)中展出海报,并获得优秀海报奖。曾获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三星社会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文仲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杨青教授和刘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内窥成像与检测技术。其中,“单根多模光纤用于体内光场编码内窥镜成像” 工作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该工作提出空间频率域编码追踪自适应信标光场编码方法实现了世界上最长距离的单根多模光纤的无透镜、超分辨、动态成像,为多模光纤内镜在生命科学、生物学、工业检测以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相关成果共发表10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Bulletin、Optics Letters、 Advanced Photonics Nexus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4次。相关研究成果被新华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专业委员会等报道。



郝泽琰同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致力于使用光学系统对包括量子非局域性,量子模拟,量子容错算法等量子信息领域基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和应用探索。博士期间在量子光学平台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展示了多体量子导引系统中非单配性关系的存在,研究了量子导引在非马尔可夫环境中的非对称演化,对容错量子计算线路进行了模拟并检测到了达成容错条件的阈值。目前,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2篇,曾获博士国家奖学金,中国光谷奖学金。



韩昱行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邵建达研究员和晋云霞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功率衍射光栅。面向高功率激光系统,研发了400nm超宽带金光栅、发明了琥珀金光栅技术、阐明了TM偏振介质光栅阈值优越性等。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5项。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5)、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攻关新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目前入选第九届中国光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



杨龙龙同学,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表面等离激元纳腔与二维半导体激子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在博士期间,实现了二维激子与间隙等离激元纳腔的强耦合,并将参与耦合的激子数目压缩到了目前同类型工作中的最低值,推进了基于二维单激子强耦合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手性等离激元纳腔对单个二维量子发射体中单光子圆偏辐射的操控,并建立了量子发射体与手性纳腔相耦合的全量子理论模型,证明了单层WSe2中量子发射体内谷对称性的破缺,为未来手性量子光学器件设计提供了新的自由度,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博士期间,已发表科研论文13篇。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奖学金特优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奖学金表彰奖”等。



伍代轩博士,荣获2021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于2023年在国立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博士师从国立中山大学沈乐成副教授、李朝晖教授,并进行生物光子成像、超快计算成像、散射光场整形方面的光学研究。2023年7月,博士毕业后加入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的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担任特聘研究员。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在领域代表性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等发表论文7篇,合作发表SCI论文共20余篇,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其中,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工作曾被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全文亮点报导;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的研究工作曾入选当期主编推荐论文(Editor’s Pick);1 篇论文入选2021年度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 高被引论文。其研究工作累计他引200余次,单篇他引最高40次。该研究人员在CIOP、CITA、AFL等国内外知名光学会议上完成口头报告数次,并在AFL2023会议上荣获青年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