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王大珩光学奖获奖人简介
发布时间:2025-01-03 阅读次数:1001
2.学生获奖者
刘炎武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龚旗煌院士和杨起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光学、非线性光学和光学频率梳。其中,“集成涡旋孤子微梳”
工作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该工作提出了集成涡旋孤子微梳的新型器件,可以把集成片上光梳器件中的每个频率成分以不同阶数的轨道角动量辐射到自由空间中,称之为涡旋孤子,是一种高维的关联了频率和轨道角动量两个自由度的高维光场。涡旋孤子微梳的结构简单,功能强大,在激光雷达、精密测量、相干通信和量子信息等领域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光学顶会CLEO 2023 做邀请报告,还在PIERS 2024、第三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和世界材料大会2024等会议做口头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校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奖学金。
陈瑞祥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工业大学翟天瑞教授和梁宁宁教授。近年来在钙钛矿晶体材料和线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致力于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解决行业痛点。尤其是基于新型耦合机理的波长可调谐线偏振OLED,其各项参数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AR/VR、光通信、信息防伪加密以及基础交叉学科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潜力,该工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奖学金等校级奖学金以及称号1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庞阳,于2024年11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宋凝芳教授(长江学者),目前已以卓越百人博士后身份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协同导航、惯性导航和组合导航等系列导航技术。博士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JCR Q1区SCI论文,其中3篇论文发表在本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中科院1区Top),总影响因子达45以上。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论文1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5篇JCR Q1区SCI论文,申请专利12项,授权5项,受理7项。主持1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卓越学术基金,以技术负责人身份参与10余项科研项目。以核心人员身份获中国·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赛道成绩排名第一,以队长身份荣获微纳传感设计大赛初赛一等奖。此外,荣获10余项科研奖励。
徐文婧,主要从事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机理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SCI期刊发表相关论文7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提名奖等奖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在聚合物受体层中掺入少量给体来提高受体层电极附近的激子利用率的策略,解决了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层电极附近的激子无法扩散到给受体界面进行解离的问题;首次在准平面异质结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引入与聚合物受体片段相似的非富勒烯受体L8-BO作为固体添加剂,将准平面异质结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至17.74%。
张雪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黄玲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光学超表面的微纳光学设计,包含奇异光场、光学成像全息等领域。其中,“应用达曼涡旋超表面产生基本函数微分图案”工作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该工作应用光学超表面产生广义涡旋光束阵列,实现数学微分加减函数运算的光学直观表达,拓展了光计算技术的实现途径。曾参加“第二届全国超材料大会”、“第四届光电子集成芯片立强大会”并作口头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业特等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基金等奖励。
龚程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重庆大学臧志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钙钛矿光电子器件,包括单结/叠层/双面电池以及X射线探测器等。博士期间主要围绕光生载流子在钙钛矿吸光层、界面和功能层之间的传输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创新性地使用有机盐、有机金属配体或光活性化合物协同调控了吸光层的结晶度及器件内部的缺陷,揭示了分子结构、材料特性与器件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相关成果在Nat. Energy、Nat. Commun.、Adv. Mater.等期刊进行发表。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了JKWJCJQ计划领域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此外,获得了第四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特等奖、2024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最佳人气奖及优秀海报奖等。
严巍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毕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波导集成磁光非互易器件,相关工作在Optica多次发表。其基于磁光非互易移相理论,采用标准硅光流片工艺结合磁光薄膜后道沉积的方案,实现了高性能磁光隔离器和环行器的硅基异质异构集成,在未来大规模无源光网络以及数据通信领域硅光收发芯片的研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CLEO、OFC、ACP及INTERMAG等国际光学和磁学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曾获国家奖学金、华为光产品线优秀合作项目奖、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秀奖、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标兵及优秀博士生、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张扬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周朴研究员。研究生期间围绕光谱灵活的拉曼光纤激光技术展开研究,相关成果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篇(11篇为中科院TOP期刊)。其中,“基于掺磷光纤的低量子亏损激光输出”的系列工作在Photonics
Research与Optics Letters上发表论文4篇, 并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Optics
in 2021”。该工作利用掺磷光纤拉曼增益谱中的玻色峰提供增益,实现了高功率低量子亏损激光输出,为解决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中的热负载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此外,多次在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学术交流会、国际先进光纤激光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并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奖两次、优秀张贴报告奖一次。曾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光学科技进展奖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一等优秀奖学金、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四有优秀学员等荣誉。
李航同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导师为丁卫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力和光学操控。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两篇论文,研究设计了利用背景结构辅助实现光学牵引力的两种新机制。提出协同纵向光力和横向光力实现二维光学操控的方案,该论文发表在著名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此外,在光学旗舰期刊《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发表综述论文,系统总结光学牵引力物理内涵和实现机理,并对光学牵引力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一届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东北赛区二等奖,航天CASC奖学金。
姜雯昱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吴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强场激光物理与阿秒尺度光电子电离延时的精密探测。基于偏振调制的极紫外离子-电子符合干涉仪系统,发展了重构离子态和磁量子数分辨的连续态电子分波权重及相移的方法,并实现了对光电离过程中多路径干涉现象的解析,为探究光电离、光解离中的电子超快动力学行为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各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术称号,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涂海涛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颜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网络及量子精密测量。其中,“基于非共振散射的高效率微波-光波相干转换” 工作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 该工作将原子体系的微波-光波转换效率由5%提升到了82%,在未来的量子网络及量子计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工作被Nature Photonics的News & Views专题报导,并获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提名。此外,“接近标准量子极限的里德堡微波电场计”工作被Science Advances接收,该工作利用冷原子降低了多普勒噪声接近了标准量子极限,为理解里德堡电场计的固有能力和局限性提供了参考,对微弱电磁场信号的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优秀学生报告奖等。
刘佳乐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韩宏伟教授和梅安意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兴廉价光伏材料及器件应用,基于可印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介观电子传输层深入探究,提出了介观结构中载流子3D注入机制,实现了器件性能的突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主持和参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知行优秀奖学金、国光学子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CASC奖学金等。
朱衡天同学,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徐飞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可穿戴的柔性传感器件,聚焦微纳光纤光子皮肤和无线智能隐形眼镜的研制,以及柔性传感器在人机交互和医疗健康领域的交叉应用。基于人体可穿戴的柔性传感器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Opto-Electronic Advance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Senso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2篇被选为封面论文。此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ACP/IPOC 2020、ACP/POEM
2023、中国智能可穿戴技术创新论坛等国内外知名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研究成果受到新华社、科技日报、南京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并在服贸会2024展出。曾荣获“南京大学英才奖学金”“南京大学兴业银行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闵浩,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王建浦教授。主要从事钙钛矿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在提升锡基无铅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性能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相关成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曾获国家奖学金两次、中国激光杂志社“青衿奖”、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联赛二等奖、南京工业大学第二十六届科技论坛总论坛一等奖、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成果墙报展一等奖、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优秀青年报告、第九届钙钛矿青年论坛优秀墙报、校长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三次等
赵旦同学,现为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常胜江教授和范飞教授,研究方向为太赫兹磁光微结构功能器件。重点围绕太赫兹非互易单向传输和手性光场调控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磁光手性构筑和增强、横向自旋态边沿拓扑态单向传输及其主动调控机理,突破了太赫兹器件手性调控动态范围小、工作带宽窄、插入损耗大等技术瓶颈,研制了太赫兹磁光波束扫描与能量分配器件、磁摩尔光栅手性调控器件、片上可集成非对称磁光等离子体隔离器等新型功能器件。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Optica、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s Letters、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等光电信息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含共同一作2篇)。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南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南开大学三好学生称号,并多次获得南开大学研究生公能一等奖学金、南开大学研究生专项奖学金。
蔡雪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盛兴。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脑科学研究开发用于神经调控和传感的植入式光电子器件。其中,“植入式无线脑组织氧分压检测器件”相关工作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并被选为封面文章。该工作基于磷光猝灭原理,采用微纳加工工艺设计并制备了微型植入式光电探针,可用于检测自由活动的啮齿动物深层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并成功捕获到了小鼠癫痫发作后的极度乏氧状态。此外,蔡雪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在第二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融合学术论坛(BPC2023)做口头报告并获得优秀报告奖。博士期间曾获清华大学研究生“清峰”前置式奖学金、瑞沃德明德奖学金、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之星奖学金、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术新秀”称号等荣誉
刘伟杰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陈峰教授和贾曰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波导阵列的集成光子学。其中,“集成光子学中的弗洛凯宇称时间对称性”工作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该工作首次在光学系统中设计出了Floquet
PT对称系统,实验上在较小的增益/损耗系数的情况下实现了PT对称破缺相;“集成光子学中的芝诺动力学调控”工作发表于 Physical Review Letters,该工作首次在光子晶格中实现了芝诺动力学,并发展出了芝诺切片的光场调控手段。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次。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孙开礼同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韩张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周期性结构中的高Q模式及其在中红外热辐射等微纳光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Photonics Research及Physical Review系列等物理及光学领域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多次受邀为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期刊审稿。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2023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称号。
白景旭,理学博士,师从贾锁堂教授和赵建明教授。主要从事超冷里德堡原子分子的精密光谱测量、量子非线性效应和多体动力学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超冷长程里德堡分子的束缚机制和探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提出了超冷里德堡原子的微波光缔合方案,成功实现了由强偶极翻转和交叉相互作用形成的精细结构混合的里德堡宏观二聚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里德堡分子的束缚机制,外场调控和分子内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迄今为止,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包括Physical Review Research、Physical Review A、New Journal of Physics、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等,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获山西大学优秀研究生、山西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山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等。
张朴婧同学,2024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存林、张亮亮和周庆莉教授,主要从事太赫兹光电子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围绕纳米材料开发用于6G通信系统的功能器件。其中,“碲基高性能太赫兹调制器”工作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突破了现有器件难以同时兼具高调制深度和快调制速度的瓶颈问题,发现并厘清了衬底场在光生载流子动力学中的增强机制。目前,以第一作者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no
Letters、APL Phot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合作发表SCI论文共11篇,已授权6项专利。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受邀在Photonics Asia、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等做报告6次,共发表13篇会议论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曾获第五届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全国太赫兹生物物理年会“优秀研究生”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累计成果三十余项,三年内两次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首都师范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胡波,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博士毕业生,指导教师为梁厚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片上集成化中红外激光器及其光谱学探测应用。针对现阶段片上集成化高效率长波红外激光产生面临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基于ZnGeP2等双折射晶体的片上光参量转换波导平台,实现了量子转换效率高达76%的片上长波红外激光产生,为片上长波红外激光的产生及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相关工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期刊。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曾获四川大学“十佳”研究生、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四川大学华文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王子一慧同学,2024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刘铁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液晶微谐振腔生物检测研究,提出液晶放大光流体谐振腔生物检测技术并实现液晶微激光马达芯片构建。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PhotoniX、Nano Letter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Lab on a Chip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中发表论文7篇,3篇入选封面文章,多次在CLEO、OFS等国际会议中作口头报告。曾获得国家奖学金、202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特等奖学金、2024厉鼎毅纪念奖学金提名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一等奖和华北赛区一等奖、天津市优秀学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联合培养博士生奖等荣誉。
潘雪峰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李蓬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磁微结构的混合量子系统及其新奇量子效应。其中,“Magnon-Skyrmion Hybrid Quantum Systems: Tailoring
Interactions via Magnons” 工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该工作开展磁振子和斯格明子相互作用的全量子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利用磁偶极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磁振子和斯格明子二能级体系之间的强耦合。这项工作为研究微磁结构的各种量子效应和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量子平台。此外,曾以博士研究生身份在第二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中展出海报,并获得优秀学生海报奖。曾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张名文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西北工业大学甘雪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二次谐波特性。实现了少层石墨烯对称性的电荷掺杂调控及电偶极子近似下的强二次谐波产生,并提出将中心对称的二维材料进行范德华堆叠以改变材料对称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策略,探索了二次谐波光谱在二维范德华界面态表征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Science Advance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此外,参加“首届丝绸之路二维材料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9年第二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获优秀张贴海报奖2次;参加“2021年第四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并做口头报告,获优秀报告奖。曾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洪玲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厦门大学陈理想教授,主要从事多维度光场调控及其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态调控、光计算和光信息处理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L Photonic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New Journal of
Physics、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Front Cover)、Advanced Photonics Nexus、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共发表论文7篇。博士研究生期间,创新性地采用具有光学损耗的多层石墨烯构建了一个等效的非幺正分束器,并通过高维轨道角动量纠缠态的对称性与反对称性调控,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反常的双光子Hong-Ou-Mandel干涉行为,该实验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3,023601
(2024,一作)。此外,曾获得“2022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三等奖”以及“2023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等荣誉。
王卓同学,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为邱建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高密度永久光存储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Opto-Electronic Advances等国内外高影响力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2篇封面论文)。其中,“微相变多维永久光存储” 工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被选为期刊封面和Editors’ Choice,获评“启真杯”浙江大学年度十大学术新成果。该工作利用单个超快激光脉冲诱导微相变结构调控晶体光学相位,构建像素级可编程三维结构色,实现了对多维数据的高效低成本永久保存,为未来大数据高密度低能耗保存提供了全新方案。曾获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百强一等奖、中国激光杂志社青衿奖、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五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刘宗凯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丁冬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里德堡原子及其与多体物理、量子传感领域的交叉研究。其中,“里德堡原子相变点增强传感”发表于Nature Physics,并受到Nature Physics News &
Views报导。该工作提出利用多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变点能够实现对于微弱微波电场信号的高灵敏测量,在将来原子传感器的应用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观测到里德堡原子中的遍历性破缺现象”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深度学习增强的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探测”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此外,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衿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博士研究生)项目的资助。
范延东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李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学、超表面与高维光场探测。其中,“色散辅助的高维光电探测器” 工作在Nature发表。该工作利用色散表面的空间色散与频率色散特性,在波矢量空间实现对偏振及光谱响应的同时调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利用单个器件的单次测量对高维度光场信息的准确探测。此外,在2024 Light Conference做海报展示并获得Best Poster Award。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
余谢秋同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田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赫兹波导电子加速。博士期间提出并实验验证了采用强激光驱动的太赫兹表面波强源和波导耦合的新方案,实现了高达85%的耦合效率,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MeV量级的能量增益,突破了太赫兹电子加速的增益纪录,展现了超紧凑型太赫兹波导电子加速器的优越性,同时该集成耦合方式也为
“指尖加速器”的实现和应用开辟了新途径。迄今为止,累计发表发表科研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及Optics Express上发表SCI论文2篇。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范·杨苏奖学金、中科院上海分院“科苑优秀学子奖”、宝钢优秀研究生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