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特邀报告

发布时间:2013-06-19 阅读次数:2092

 
 

中国光学学会2013年光学大会特邀报告及报告人简介
 

1.报告题目:新型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激光源 
    报告人:许祖彦 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许祖彦院士,1940年生,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和光学非线性过程研究,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光学参量效应相位匹配折返现象的普遍性,合作发明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复合腔光参量激光器,研制出高功率宽调谐纳秒、皮秒和飞秒光参量激光系统和10KW全固态激光源。合作研究深紫外谐波产生,提出多种专利技术,实现了1μm激光的6次谐波和掺钛蓝宝石激光的4次谐波产生。作为财政部专项《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首席科学家,合作研制成功实用化/精密化系列全固态深紫外激光源,并开发出了8种国际首创的深紫外激光大型科学装备。牵头研制出全固态高功率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并成功实现了激光大屏幕投影显示。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10余项。现任国家973顾问,863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主任等。 
    发表论文400余篇,获专利6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



 

2.报告题目:光是什么—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报告人: 李传锋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传锋教授,1973年2月出生。199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读本科、研究生,师从郭光灿院士,1999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和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低维固态量子系统等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12年获得第九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目前致力于建立一套有特色的量子纠缠网络并利用所发展的量子信息技术探索量子物理。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R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主要成果有:实验验证纠缠辅助的熵的不确定关系;研究纠缠与关联动力学,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所破坏并验证量子关联的突变现象,论文入选ESI Hot Paper;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并完成八方量子通信复杂度实验,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实验实现量子开放系统的环境控制,观测到马尔科夫环境到非马尔科夫环境的突变现象;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固态量子存储,99.9%的存储保真度创造世界最高水平;实现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波与粒子的叠加状态,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论文被选为Nature Photonics封面故事文章。



 

3.报告题目:从传统孤子到耗散孤子 
    报告人:刘雪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刘雪明研究员于2000年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韩国光州科学技术研究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香港中文大学、剑桥大学等工作和访问。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资格,2007年获得第六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2010年获得第八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第九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 
    长期研究光波在光纤和金属波导中非线性光学现象、机理及应用,提出了大色散强非线性耗散孤子,发现了两种无波分裂孤子脉冲,理论获得了纳米尺度的慢光近零脉冲畸变传输和超高灵敏度的新型传感器,发现了四波混频过程的自稳定效应。发表论文150余篇,总引用次数2000余次,5篇论文进入ESI国际物理学领域1%的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4项成果被美国光学学会数据库(OSA Optics InfoBase)选为“Image of the Week”,3篇论文分别被评为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4.报告题目:基于微纳结构的新功能光电子器件 
    报告人:黄翊东教授 (清华大学) 
    黄翊东教授,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在此期间从事了应变量子阱激光器及放大器增益特性的研究,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4年成为NEC光-无线器件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从事用于光纤通信领域的1.3及1.5微米DFB激光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于1997年获得NEC一等研究功绩奖,2003年获得NEC二等研究功绩奖。2003年7月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2005年2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担任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并于2013年起担任系主任。 
    主要致力于纳结构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在光子晶体、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器件以及量子通信光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表论文200余篇。 
    现为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学会(IEEE)的会员,《电子学报》编委,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5.报告题目:大功率光纤激光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刘泽金教授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刘泽金教授,1963年出生,军用光学专业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能激光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高能激光技术和光纤激光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20篇。主要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8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激光》和《强激光与粒子束》等学术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