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中国光学学会关于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名单公示
发布时间:2023-04-21 阅读次数:9205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要求,拟推荐黄永箴、李宝军、王建浦3人作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
本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经广泛征集、资格审查、专家评议,现将拟推荐人选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4月21日-26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书面实名向中国光学学会秘书处反映。
特此公示。
附件1. 候选人黄永箴基本情况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附件2. 候选人李宝军基本情况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附件3. 候选人王建浦基本情况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联 系 人:贾瑞卿
联系电话:010-62103275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东201
附件1
候选人黄永箴基本情况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基本信息 |
姓名 |
黄永箴 |
性别 |
男 |
出生日期 |
1963.1.3 |
民族 |
汉 |
|
国籍 |
中国 |
政治面貌 |
群众 |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学位 |
博士 |
|
行政级别 |
无 |
专业技术 职务 |
二级研究员 |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无职务 |
|||
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
候选人创新开拓了回音壁微腔模式理论和微米级光刻器件制作工艺,研制出新型波导输出微腔激光器、自发混沌激光器、可调谐单模及双稳激光器等。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回音壁微腔模式理论:把折叠传播的全反射模式光线转换成类法珀腔形式,首次获得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介质微腔模式解析解、阐明了高Q模式形成机理和辐射损耗控制方法、直连波导的模式耦合及定向输出机理等。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定向输出微腔激光器,为光子集成应用奠定基础。 2. 提出提升模式Q值和调节模式间隔的变形微腔模式工程,研制出模式间隔在数十GHz可调的双模稳定激射微腔激光器,并以其为种子源研制出倍频光频梳系统。设计利用腔内模式拍频强非线性作用,首次研制出自发混沌微腔激光器,并实现了满足随机性要求的500Gbps物理随机数产生。 3.提出以正方形微腔为波长选择器,创新研制出多功能单模激光器:实现了10Gbps全光触发和全光信息处理的双稳激光器,以及波长连续调谐达33nm,边模抑制比大于40dB的1550 nm单模激光器,为发展低成本光发射模块提供了创新技术路线。 他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及多次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培养的学生获得一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四次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
附件2
候选人李宝军基本情况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基本信息 |
姓名 |
李宝军 |
性别 |
男 |
出生日期 |
1964.9.12 |
民族 |
汉 |
|
国籍 |
中国 |
政治面貌 |
民进会员 |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学位 |
博士 |
|
行政级别 |
无 |
专业技术 职务 |
二级教授 |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院长 |
|||
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
候选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30多年专注微纳光子学及生物光子学研究。 创建出国际首例白细胞机器人,实验证实细胞存活与死亡中的电子转移,解决了60多年只有理论解释的问题,发现了传光和聚光的活体细胞,开创了活的纳米光学探针和细胞波导在体内应用新方向,研制成功三维纳米光操控仪并被多所高校用于前沿交叉研究。 发现了一种导光聚合物新材料,创建了扭缠组装柔性微纳光器件新方法,实现了自然界最高自由度超构表面光场调控,研制成功国际首个硅基3´2光波导开关,研发出继日本奥林巴斯和富士胃肠镜后首台国产内窥镜设备并在北京协和等30多家大型医院使用。 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数十项国家科研任务,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3部、参与6部章节写作,获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作学术会议大会报告、主旨发言、邀请报告100余次,2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4次入选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带领由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组成的华南赛区团队获2021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十大赛区第一名,并包揽全国10个最佳PPT奖中的8个、10个单场冠军中的5个。 |
附件3
候选人王建浦基本情况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基本信息 |
姓名 |
王建浦 |
性别 |
男 |
出生日期 |
1977.4.16 |
民族 |
汉 |
|
国籍 |
中国 |
政治面貌 |
群众 |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学位 |
博士 |
|
行政级别 |
副厅级 |
专业技术 职务 |
教授 |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常州大学副校长 |
|||
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摘要 |
候选人立足于新型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基础研究,是金属卤化物钙钛矿LED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入选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引15000余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包括:1)率先开展钙钛矿LED的研究,提出“自组装多量子阱钙钛矿实现高效发光”的学术思想,首次实现钙钛矿LED外量子效率突破10%,被同行评价为“最早开发的钙钛矿LED器件”、“最高效的钙钛矿LED”;2)通过微纳结构与光场调控,解决了平面结构LED光外耦合效率低的共同难题,使其提高了50%,被Nature以“LED技术突破性能障碍”为专题评述其为“钙钛矿LED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基于钙钛矿半导体的新LED系列的诞生”;3)首次实现高性能环境友好暖白光金属卤化物LED,被同行评价为实现了“重大突破”、“效率纪录”、“为领域带来极大信心”;4)针对有机LED实现全色显示的瓶颈—蓝光寿命低,发明显示面板像素设计专利,大幅提高有机LED显示面板寿命,推动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广泛应用于手机显示屏。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中国光学学会与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