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山教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光学薄膜领域发展 | 基础研究大家谈
发布时间:2023-11-14 阅读次数:12255
近来,基础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础研究给予重要指示,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光学学报》主编、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对基础研究问题进行了讲解与工作建议。
基础研究有不同的层次,在各个领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也并没有绝对的判定标准。基于此,中国光学学会联合中国激光杂志社开展“光学领域基础研究大家谈”专题报道,邀请光学领域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解读,希望能在广泛的交流中,对我国光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做出贡献。
本期采访嘉宾
同济大学 王占山教授
王占山,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主要开展极紫外与X射线薄膜器件、高损伤阈值激光薄膜器件、精密光学成像系统等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以下为文字整理:
Q
我国在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其基础研究发展现状及加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A
本人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光学薄膜及其相关应用。在这个领域中,我认为以下两方面对于未来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非凡意义:
人们对于光学薄膜性能的追求是极致的,例如在极紫外光刻技术中需要实现制备高质量的极紫外多层膜,该过程涉及很多物理理论、测试以及基础研究问题,因此需要对材料特性开展非常深入的探索研究,才能够把薄膜质量做得更好、制备效率提升更高;此外,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光学薄膜和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耦合,例如我们团队目前开展的低损耗薄膜研发工作,引入了半导体制造工艺,进一步降低了光学薄膜的损耗。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构思和尝试不同的方法,把光学薄膜的性能做得更好、更快和更强。
人工智能与光学薄膜领域相结合,能够实现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给光学薄膜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光学薄膜的设计、制作和检测等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光学薄膜的性能,并实现更快、更好的薄膜制造,因此需要重视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光学薄膜领域的发展;此外,光学薄膜的研发进展也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光学薄膜与半导体技术相耦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突破传统分立元件瓶颈实现制备完全集成的元件,因此高质量光学薄膜在小型化、微型化电子和光电探测等元件上的应用将极具前景,能够促进人工智能硬件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