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国光学学会研究生论坛(河北工业大学站)在天津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13 阅读次数:36
9 月 20 日,由中国光学学会、中国激光杂志社主办,河北工业大学承办的 “2025 中国光学学会研究生论坛(河北工业大学站)” 在天津盛大开幕。本次论坛以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营造创新学术氛围、服务光学学科及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吸引了来自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学生代表参会。

一、开幕启新程

河北工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王雨雷
论坛开幕式在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雨雷教授主持,他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致以诚挚的欢迎。随后,王雨雷教授详细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核心宗旨与整体议程,他表示研究生论坛作为光学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协作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参会代表能在深度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获得学术启发,以更开放的视野与包容的胸怀深耕科研领域、探索光学前沿。

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 李小英
随后,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李小英教授发表致辞,她表示,中国光学学会将全力护航青年科研人才发展,为广大研究生搭建高效的学习交流桥梁,凝聚多方智慧与力量,携手推动我国光学科技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河北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沈伯雄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沈伯雄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指出,本次研究生论坛紧扣 “拓宽学术视野、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光学领域全面发展人才” 的核心主旨,瞄准光学前沿方向,为参会者打开了深入了解光学应用领域的窗口,河北工业大学重点围绕高功率激光、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加工、激光成像等特色研究方向组建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及河北省先进激光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和金刚石激光技术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高功率激光技术及其前沿应用研究。此次论坛特别设置了相关特色方向的交流环节,旨在让研究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与科研实践,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光学领域培育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突破的青年人才。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 王晓峰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王晓峰介绍了杂志社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业务,中国激光杂志社深耕光学科研传播领域数十年,不仅打造了系列光学期刊品牌,更构建起涵盖学术期刊、数字阅读平台、行业资讯矩阵的立体化媒体平台。他表示,中国激光杂志社的核心目标,是构建覆盖科研产出传播、学术交流对接、产业需求匹配的多方位、多媒体、多层次光学科研传播体系,为光学领域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他衷心期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论坛的深度交流,为后续科研与学术成长积蓄充足力量。
二 、学术交流展风采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特邀天津大学盛泉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庆副教授、东北大学陈茂庆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李海栗副教授作报告。论坛收到来自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投稿 50 余篇,论坛共包含14个口头报告和26个张贴报告。

天津大学 盛泉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盛泉副教授 以“厄米-拉盖尔-高斯全空间任意模式激光器”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提出了基于谐振腔本征模式控制和选择性泵浦激发产生厄米-拉盖尔-高斯全空间任意模式激光的方法,通过简单的离轴泵浦实验实现任意阶二维HGm,n模式和LGp,l模式激光的可控产生,大幅拓展了光场调控自由度。
北京理工大学 王庆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王庆副教授围绕中红外激光技术展开报告,他首先指出可调谐中红外激光器在基础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领域及分子光谱学、生物医学成像中的重要应用价值;随后介绍核心研究成果:基于国产 Cr:ZnS/ZnSe 晶体,成功研制出输出功率达瓦级的 Cr:ZnS/ZnSe 单频激光与飞秒激光器;同时提及开展脉内自差频技术研究,创新提出含级联光参量过程的脉内自差频技术,大幅拓展中红外激光光谱范围至 2-20 微米,并通过采用 GaSe/ZGP 等非氧化物晶体,实现高非线性转换效率、高功率的中红外激光输出。

东北大学 陈茂庆
东北大学智能感知与光电工程学院陈茂庆副教授以“基于飞秒激光加工的光纤微纳器件传感技术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基于飞秒激光微加工的超小型波导 MZI、微环谐振器传感器,以及光纤端面原位刻写及打印的超短光栅、超薄镂空膜式 FP 声波传感器,同时梳理了这些传感器的研究概况、制备方法、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明确其在环境监测、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显著应用潜力。

北京交通大学 李海粟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光波技术研究所李海粟副教授围绕“基于BICs的高Q值太赫兹超表面研究”作学术报告,介绍理论研究成果:当硅超表面中两个圆柱通孔间距为晶格常数一半时,BICs 对通孔形状变化具有高度鲁棒性,且通过调控间距破坏对称性,可将 BICs 转化为准 BICs(QBICs);随后说明实验过程与结果:采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制备硅超表面,并对其透射谱进行太赫兹实验表征,测得 Q 因子最高达 4493,与理论趋势相符;最后指出该高性能太赫兹超表面可为隐球菌等微生物的定性识别与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在生物分子无标记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三、闭幕收官促提升
闭幕式上,公布了本次论坛的优秀口头报告和优秀张贴报告。东北大学冯亭副教授对青年学子展现的严谨科研态度、新颖创新思维与扎实专业功底给予高度肯定。


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白振旭教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盛泉副教授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希望同学们持续深耕光学领域,不断突破创新,为光学科技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贡献青春智慧。